重庆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市人民大礼堂开幕
1 月 17 日,重庆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市人民大礼堂开幕重庆市人民政府代市长胡衡华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1 年,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补链成群,计算机年产量首次突破 1 亿台,京东方第 6 代柔性显示面板产线正式投产,华润微电子 12 英寸功率半导体晶圆生产线,康宁显示玻璃基板前段熔炉等项目落地,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17.3%。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 2022 年的工作安排,以下是部分内容: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要完善企业意见收集,办理,反馈良性机制,营造重商,亲商,安商良好氛围,千方百计把各类市场主体保护好,发展好构建更优产业生态,整合产业创新资源,建设一批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完善研发设计,成果孵化,小试中试,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体系,推进应用场景建设,支持首台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推广应用,为市场主体厚植发展沃土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做强做大链主企业,大力培育领军企业,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培育发展优质中小企业加大助企纾困力度,落实国家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继续执行现行纾困政策,实施中小微企业助力工程,对受疫情影响较重的服务业等困难行业实施精准帮扶,建立完善科学用能政策,优化煤电油气保供机制,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健全面向小微企业,覆盖所有区县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商业价值信用贷款规模,强化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帮助企业解决缺煤,缺电,缺芯,缺柜,缺工等要素短缺问题,让企业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加快发展
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启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支持企业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力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 140 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 5500 家,科技型企业突破 4 万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提高到 2.3% 左右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加大双一流建设力度,鼓励市属高校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优化重组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大数据与智能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完善政策,集聚人才,优化服务,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商业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赋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有用武之地优化科技金融服务,完善种子,天使,风险投资全链条创投体系,创新科技企业融资增信机制,扩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规模,支持科技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促进科技与金融有效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健全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功能,启动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建设,完善众创空间 + 孵化器 + 加速器全流程孵化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打通创新技术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围绕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突出支柱产业提质增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建好市级重点关键产业园,抓实产业链升级重构,稳步提升制造业占比汽车产业,抓住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加快长安,金康,吉利,理想等高端新能源整车项目建设生产,推进长安汽车软件园,国家氢能动力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项目建设,培育引进高端新能源整车配套项目,完善充换电设施,试点建设车路协同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构建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生态电子产业,以发展集成电路,电子核心元器件为重点,进一步做优做强产业集群,推进华润晶圆制造及先进封装,四联传感器 MEMS 制造等项目建设,加快康佳 MicroLED 关键技术研发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技术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高水平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加速软件产业发展,突出工业软件,基础软件,信息安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重点方向,实施千家软件企业培育工程,支持重庆软件园产业集聚,创建中国软件名园,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深化智能制造实施,加快生产设备,关键环节智能化改造,新培育 10 个智能工厂,100 个数字化车间,完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实施制造业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推进产品智能升级,紧跟 5G,AI+,云化赋能,软件定义产品趋势,扩大智能家居,超高清视频终端等市场份额,导入智能监测,智能安防等新产品,推动智能产品向中高端迭代升级丰富智能化应用场景,构建8611一体化场景建设体系,打造 10 个5G + 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创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展示中心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深化云长制改革,出台《重庆市数据条例》,持续加大 5G 规模组网,提速建设中科曙光,华为,京东等计算中心和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规划布局空间互联网,建成投用西部数据交易中心
过去一年,医药企业R&D投资额和创新型医药企业投融资额均创历史新高。智慧芽联合创始人管典认为,中国的增速无疑是最快的,而且这种增长趋势有望在未来几年持续。在全国范围内,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他们各有特色,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